八明目穴位按摩方法 攒竹穴缓解眼睛疲劳
目通于肝,秉性易暴躁者,多闹眼病。年老者大多视力减退。老年人遇劳累或天热时,眼角多见白液点,俗称眼屎。还有迎风流泪,甚者述会有白内障等。明目法,就能防治以上病症的出现。现按次序,分述于下:
人的脸上有很多的穴位。这些穴位不但可以明目,而且可以美容。那么这些穴位都在哪里?分别有什么样的作用呢?需要按摩多长时间呢?下面大家一起来看看吧!
1.擦掌敷目
一、攒竹穴
仰卧,闭目,两手掌对擦36次;这时,两掌微热,两眼睑轻闭,将擦热的两手掌轻轻地放在两眼睑的皮肤表面上,微敷即两掌离去。
该穴位于面部,当眉头陷中,眶上切迹处。取穴时应要求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,攒竹穴位于人体的面部,眉毛内侧边缘凹陷处(当眉头陷中,眶上切迹处)即是。
2.压、捏两目内眦角
两目仍轻闭,用两手的中指端,压在两个睛明穴上,轻压轻放36次,或50~100次。然后,改以拇、中指,将睛明穴处的眼角上下眼睑捏住提起;继而,将捏提松放。这样,一捏提起,一松放为一次。次数与压放相一致。
头痛,口眼歪斜,目视不明,流泪,目赤肿痛,眼睑动,眉棱骨痛,眼睑下垂。迎风流泪、眼睛充血、眼睛疲劳、眼部常见疾病、假性近视等。在学生的眼保健操中,其中有一节就是指压按摩此穴,可见其保健效果非同一般。
3.压、捏目外眦角
二、睛明穴
操作方法与压、捏目内眦角法一致,次数相同。
人体睛明穴位于面部,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。
4.压放眼周围穴
目赤肿痛,流泪,视物不明,目眩,近视,夜盲,色盲。迎风流泪、偏头痛、降低眼压、消除疲劳。
两目仍旧轻闭,用两拇指端的外侧,压住两瞳子髎穴,角度斜向外侧下压,继而上放,次数与前法相一致。再以两手中指端,压住两攒竹穴;继以拇指端,压住两丝竹空穴;两食指端,压住两阳白穴,同时,在这两侧的三个穴位上,用压指进行压放的操作。其压劲仍宜轻,但压放的角度,是偏子外向的,而次数仍与前边方法相一致。接着,用两手中指端,压放两承泣穴,方法同前。
三、鱼腰穴
以上各穴的压放法,都是以眼为中心的外向压。外向,具有放散性,能消除眼视力疲劳感。
正坐位或仰卧位,穴在瞳孔直上,眉毛中。
5.双目运转
镇惊安神,疏风通络,改善疲劳与头痛。
两眼睑仍旧轻轻闭合,两眼球作环绕 式的环视运转。先作顺时针运转7次;继之,再逆时针运转7次。顺逆交替着运转,49次为止。在运转的过程中,特别注意不要用力,要缓慢地做此项运转法。之后,两眼睑由闭合而睁开作3次。这样,可藉眼睑闭睁,使眼热向外放散,有预防火眼之效。
四、丝竹空穴
在眉梢凹陷处。又名巨窌穴,目窌穴。
明目止痛。
五、瞳子胶穴
瞳子胶穴在眼角外侧约一指幅的凹陷处。
改善眼周循环,消除疲劳,延缓眼睑皮肤下垂。
六、承泣穴
人体承泣穴位于面部,瞳孔直下,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。定位此穴时通常采用正坐或仰靠、仰卧的姿势。
散风清热,改善眼睛红痛,目赤肿痛,流泪,夜盲,眼睑动,口眼歪斜。此穴是穴道疗法中治疗眼疾非常重要的穴道之一。
七、风池穴
在后枕部双侧凹陷中。
困乏难耐时,双眼视物模糊时,一侧偏头疼时,感冒鼻塞不通时,颈椎病压迫椎动脉出现头痛眩晕时,中风后遗症久治不效时,心情烦躁思维迟钝时,轻轻按揉风池穴,均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。按揉时局部有酸胀感,有病时会有刺痛感向同侧眼部放射。
八、太阳穴
两眉梢后凹陷处。
提高视觉神经、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度,有醒脑明目之功效。
明目按摩步骤及手法
一、洁面:清除面部毛孔污垢。
二、睛明穴:
拇指并列放在额头,小指和无名指自然放在面庞两侧,食指和中指腹由鼻翼两侧向上经睛明穴交替刮10次,顺时针在睛明处打小圈十次,然后按压睛明穴5秒钟,再逆时针在睛明处打小圈十次,然后按压睛明穴5秒钟,一正一反一正一反共4次。
三、太阳穴:
食指睛明穴经过下眼皮滑到太阳穴,拇指由眉头刮到太阳穴接替食指,先顺时针在穴位打圈10下,然后按压太阳穴5秒钟,一正一反一正一反共4次。(拇指接替食指后,其他四指顺势自然放在面庞两侧。)
本文由betway体育官网发布于健身减肥,转载请注明出处:八明目穴位按摩方法 攒竹穴缓解眼睛疲劳